坚持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教育强IM体育国
发布时间:2023-11-23 08:44:24

  IM体育入口第四期教育部直属系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暨第七十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学员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指引,聚焦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教育治理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一批学习成果。本报选取部分学员的学习体会予以刊发,敬请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高度重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党的二十大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等写入大会报告。今年5月29日,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为推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吹响了号角。

  全面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提升工作质量。要构建全校齐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工作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党委教师工作部总体协调、院(系)和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工作格局。要运用精准思维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精准掌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差异化地深度供给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完善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开展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充分调动各环节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塑造党建引领“大先生”涵育的良好生态。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将师德师风摆在教师培养的首位,坚持常态化教育与专题性教育相结合,引导教师将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不断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保障,强化教师思想素质考察,对师德师风问题“零容忍”,强化规则立德。要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把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作为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任务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

  创新教师发展工作体系,建设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要针对不同岗位序列、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形式多样的发展活动,在师德师风、教学、专业、育人能力等多方面形成服务教师全方位发展的培训内容体系。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支持,完善青年教师发展培训制度。建立富有学校特色的教师荣誉体系,加强优秀教师和工作典型宣传,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营造关心支持教师发展的文化环境,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在更高格局定位、更大使命担当中,北师大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习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遵循,不断提升教师思政工作质量,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质量服务教师发展,推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至2035年,初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强国必不会缺位,任务紧迫,时不我待。

  主动对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要求。一是牢记新使命。高校纪检监察工作要牢记“国之大者”,把主责主业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有机结合。二是对标新要求。高校纪检监察工作要坚持系统观念,以改革创新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全面提高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是追求高质量。高校纪检监察机关一体履行党的和国家监察两项职责,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要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以高质量纪检监察工作保障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准确把握新时期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旨归。一是扛起政治责任,保障社会主义大学发展方向。要自觉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及时跟进学习贯彻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实际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紧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制定年度政治监督清单。二是坚持守正创新,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要协助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建设。切实用好调查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以解决当前高校突出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勇于直面问题瓶颈、破解发展难题。三是发挥组织优势,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同题共答。要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依据党内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法律法规,坚持纪严于法,执纪执法贯通。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四是完善工作体系,自身建设和外部监督统筹兼顾。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要求,推动完善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体系。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构建具有大学特色的监督体系。纪检监察干部要实现执纪思维向纪法思维的转变,提高综合运用党章党纪党规和宪法法律法规的能力,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表率。提升监督治理效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师德师风建设、原始创新策源、文化自立自强、推动全面社会服务等方面保驾护航,为教育强国助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习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深度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先导作用凸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我们必须心怀“国之大者”,增强“国家队”意识,勇担“国家队”使命,统筹做好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创新、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

  1929年,重庆大学创校宣言中写道:“人类之文野,国家之理乱,悉以人才为其主要之因。”无论哪个时代,人才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当前,我们高校自主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不足,人才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不强,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高校要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以高质量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创新人才推进科技进步,以科技进步驱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强国建设的支撑力、贡献力。

  一是要更新育人理念。打破成规束缚,从改革培养目标、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入手,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切实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的培养。二是要重塑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把学科专业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和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超越学科专业的边界。三是要完善教育评价。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持续深化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绩效评价等改革,引领教师自觉回归立德树人本位。

  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和丰富内涵,要紧紧抓住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奋力将习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当前,高等教育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期,我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要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创造出“大有作为”的新业绩。面对困难与变革,我们将甘愿多捧几回“烫手的山芋”,甘愿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主动对标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新战略新部署,对表新时代党中央对“双一流”高校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以更高质量的工作实绩,更好投入强国建设。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高校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赋予高校的时代命题。

  一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办学治校和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领导办学目标定位、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专业建设、干部人才队伍、资源统筹配置、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等重大工作的体制机制。完善院(系)级党组织领导改革发展稳定的制度体系,深化教师党支部赋能赋权行动,提升基层党组织抓大事谋大局、领导事业发展的能力。

  二要不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增强团结奋进思想基础和行动自觉。发挥校党委示范带动作用,抓实理论中心组、“三会一课”、教师理论学习、党校培训等常态化学习机制。同步推进并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质量,不断增强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有效性,切实把理论成果转化为踔厉奋发的生动实践。

  三要持续深化党建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严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党组织体系,重点加强重大项目组、科研平台、学生社区功能型党组织建设。深化“对标争先”建设行动,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分类指导、精准调度、综合考评。实施“一院一策”,加强对学院战略谋划的工作指导和支持,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强大组织基础。

  四要纵深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健全发现问题的体制机制,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持续营造“严的氛围”“改的文化”,推动以查促改、巡察整改向主动求改、以改促干转变,保证肌体健康、生态优良,不断提升学校治理的水平和成效。

  五要立足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以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建强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水平人才两支队伍,坚持以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推进人才团队建设,把“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优秀年轻人才纳入组织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好各类干部人才队伍中的党员先锋作用,形成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的浓厚氛围,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兼具高校共性和行业特性,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和行业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独特优势。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涵育“家国情怀”。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明确教育强国建设中学校的办学方位、育人目标与特色优势,大力培养富有中国特色的未来科学家、工程领军人才和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横纵结合、“五育”并举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立足能源电力办学特色,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培育建设“电力思政”教育品牌,着力涵育学生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引导学生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树立战略导向、科技面向,创新服务“国之大者”。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四个面向”,通过优化学科专业战略布局、搭建战略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高校率先发布“双碳”行动计划,设立全国首个氢能专业,构建“双碳”引领、结构完整的新型能源电力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瞄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有组织科研布局,打造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催生“从0到1”原创成果。积极融入国家区域战略创新发展,与政府、企业共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布局建设若干校地创新联合体,打通创新链条“最后一公里”,助力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

  深化科教融汇、产教协同,贯通锤炼“知行合一”。明确以行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纵向贯通、横向打通、内外互通”的三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对接行业发展需求精准培养能源电力领域“高精尖缺”人才。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优势,构建多层级校企合作模式,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牵头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与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等行业企业联合建设能源互联网学院、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同育人平台,创建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吴仲华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人才培养“特区”,大力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引导学生理实结合、知行合一。

  习特别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肩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刻把握在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中的使命担当,坚定建设“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信念决心,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为主线,在特色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奋力答好“教育强国、西电何为”时代命题。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构建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学校深入推进“特色西电”建设,有组织推进学科拓展与提升,构建“高峰耸立、高原迭起”的特色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大力实施“百年西电创新引领计划”,成立集成电路学部、国家集成电路学院和前沿交叉研究院,夯实优势学科引领地位,加快培育布局未来新兴交叉学科。全面推进“基础学科提升计划”,提高学校基础研究水平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人文社科振兴计划”,探索“信息+人文社科”融合发展新路径。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学校赓续“红色西电”精神内涵,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持续加强“学在西电”品牌建设,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电子信息特色鲜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着力构建一流研究生培养体系,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推进专项工程硕博士“项目制”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课程与教材质量提升工程,开展本硕博贯通培养试点。学校毕业生到国家战略导向单位、西部、基层、行业领军企业的就业人数逐年攀升。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学校聚焦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以“创新西电”建设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深入实施有组织科研改革,以重大科研组织创新特区为突破口,围绕半导体、通信、雷达、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成体系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动支撑校地融合发展,以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为依托,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通过成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加快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强国建设,教育先行。2035年,我国将建成教育强国。在强国建设的进程中,高等教育和高校工作者要作出应有的贡献。我现结合所在高校、学院和本人具体工作,谈几点我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做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将价值引领、能力提升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数字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积极拥抱教育的数字转型,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

  在推进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必须立足实际,针对不同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好满足各行业需求的专门人才。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是一所地方法学院校,至今已经有40多年的办学历史。作为地方法学院校,学院立足内蒙古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符合时代需求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工作。

  当前,内蒙古自治区正在为着力办好习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模范自治区建设“两件大事”而努力奋斗。作为地方法学院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扣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为内蒙古自治区“两件大事”培养好法治人才。在推进法治人才培养进程中,必须牢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让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针对内蒙古的“两件大事”,在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围绕生态环境法律制度、国家安全法律制度、能源资源法律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加强对俄罗斯和蒙古国法律制度的科学研究,强化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学术交流,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法治保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既要面向全国,也要立足内蒙古的实际,找准发展定位,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强国建设的进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学习,深刻领会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深刻把握习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深邃内涵和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的战略意义。要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自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明确教育强国建设基本要求,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习日前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肩负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的重要职责。

  要科学把握新的形势和任务,主要面临四个方面挑战:一是从内部环境看,踏上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在广大师生中凝聚起万众一心的奋进力量。二是从国际局势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三是从技术发展看,信息化浪潮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增量,汇聚网上网下同心圆。四是从自身发展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教育新闻舆论工作也还存在传播力影响力需进一步提升等难点问题,迫切需要坚持守正创新、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贯彻落实好习的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地应对挑战,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胸怀大局谋大事。聚焦首要政治任务,把用心用情用功做好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宣传作为头等大事,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面对复杂舆论场中教育热点的多点多发,一些热点的持久持续态势,要始终主动面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思想上保持充分定力,摒弃浮躁。

  二是坚持做好引领强思想。做教育政务新媒体传播,教育是底色,强化思想引领是本职。让教育新闻舆论工作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努力的方向。

  三是坚持突出政务求创新。教育领域所具有的民生性,使教育话题一直是民众和社会的关注点。政务新媒体代表的是官方和权威,要以政务为本质,强化政务属性,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丰富优质内容供给,创新网上互动引导,充分激发教育系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动力。

document.write ('');